8年前的6月12日,上證指數在牛市的歡騰中攀上5178點高峰。
8年后,翻越高山,即使經歷了近兩年的市場回調,不少主動權益基金仍穿越牛熊,獲得正收益: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取得了7.17%的正回報,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更是上漲19.35%。
俗話說,“基金反著買,別墅靠大海”,但偏偏有一批“生不逢時”的基金,恰巧在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中成立。8年過去,它們還好嗎?那些在2015年6月12日的高點買入基金的朋友們,持有8年,賺到錢了嗎?
基金指數完勝
時間回溯到2015年6月,在經歷了概念板塊和大盤權重股共舞的行情后,上證指數直接沖到5178點。
如今,來到2023年,A股已穿越了完整的牛熊周期,距離2015年的牛市頂點過去8年,三大股指跌幅明顯:上證指數下跌36.9%,創業板指下跌44.51%,深證成指下跌39.66%。
對比之下,公募基金卻逆市取得了正回報。Choice數據顯示,截至今年6月11日,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上漲了7.17%,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上漲19.35%,遠遠好于指數表現。
可以看到,在2015年年中開啟的回調走勢中,伴隨著股指下跌,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也一路走低。但在2019年開啟的牛市行情中,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快速攀升,表現遠超指數。盡管經歷了近兩年以來的回調,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依然戰勝了A股三大指數。
不過,盡管偏股型基金整體表現出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,戰勝了市場主要指數,但從絕對收益的角度看,其年化收益并不突出。
這主要受近兩年震蕩的市場行情影響,極致輪動的市場風格也是重要推手。某基金評價中心人士分析稱:“在過去幾年結構性牛市中業績大幅上漲的權益基金,不少為賽道型產品,重倉股多為消費、醫藥、新能源等,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取得了優異的投資業績。但近兩年,隨著賽道行情快速‘變臉’,持倉周期相對較長的公募基金,并不適應短期化、主題化的市場風格,因此業績普遍出現回調。”
在短期市場情緒主導的行情下,公募的選股風格可能會導致階段性跑輸市場指數。今年以來,AI和中特估引領的主題行情突出,就一度出現了“指數漲,基金不漲”的情況。“今年以來公募基金持倉較重的股票表現相對疲弱,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兩點,一是當前市場增量資金不足,處于存量博弈階段;二是過去機構持倉較重的行業或股票基本面不夠突出。”一家百億私募基金經理表示。
272只基金賺超50%
實際上,指數僅能代表基金的平均水平。若細分來看, 有一批“王者”基金,歷經8年時間,創下了不俗的業績。2015年6月12日以來,截至今年6月11日,共有272只主動權益基金收益超過50%。其中,收益最高的華商新趨勢優選靈活配置混合,自2015年6月12日以來的收益已高達237.15%。
如果把目光聚焦在2015年上半年成立的一批基金。彼時,新基金發行熱情高漲,基民紛紛“跑步入場”。Choice數據顯示,2015年初至2015年6月12日期間,共有267只新基金成立(A、C份額分開計算)。
自2015年6月12日以來,截至今年6月11日,這267只高位誕生的主動權益基金中,已有206只基金取得正收益。其中,有28只取得了翻倍的收益。
其中,成立于2015年5月15日的華安媒體互聯網混合,自2015年6月12日以來的收益高達206.81%,成立于2015年4月17日的易方達新收益混合,自2015年6月12日以來獲得了199.18%的收益。
農銀主題輪動混合、安信優勢增長混合、國投瑞盈LOF、東吳移動互聯混合、大成高新技術產業股票、工銀戰略轉型股票、金鷹民族新興混合、諾安低碳經濟股票、中海積極增利混合等一批翻倍基金,均成立于2015年上半年。
在市場的波動中,公募基金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,在上市公司信息獲取、分析和深度研究等多個維度,均具備專業優勢。隨著全面注冊制時代到來,A股數量進一步增多,市場分化程度加劇,公募基金的專業優勢有望進一步體現。
來源:中國證券報